<绿皮书> 观后小感
很久没有看文艺片了,在我这个平时很少看电影人的心里,没有打打杀杀的就可以称之为文艺片了。趁着奥斯卡的余温还在,抓紧时间去家里附近的电影院追了一下<绿皮书>,很多朋友说最后雪利在酒吧里谈钢琴的时候他们都流泪了,我虽然没有像当年看<集结号>那样感动到哭,但是不可否认它是一部好片子
整部电影在谈一个关于“孤独”的话题,主人公雪莉虽然是一个音乐家,但是他是内心极度孤独,作为黑人,他在黑人同胞的眼里是一个异类,在白人的眼里,他也只是一个会弹琴的“黑人”而已,电影里有一个画面,在他准备去上洗手间的时候,刚才还很客气的白人男主人突然沉下了脸,指他去一个草丛边的茅坑上洗手间 . 而且他应该还是个同性恋。这些孤独带来的压抑在他们那次雨中的对话中爆发了,他亲口告诉了Tony他觉得他不属于这个社会。
相反另一个男主人Tony 是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完全就是个混混,但是他一点不孤单,有家庭,有爱情,有孩子。从电影一开始拍他们全家在桌子前祈祷开始,就一直在渲染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气氛,和雪莉博士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
整片除了谈孤独之外,另外一个主题就是种族歧视,歧视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,就和我们今天说的所谓”歧视穷人”类似,整个片子里对于雪梨的“歧视”分为三种,一种是把他奉为皇帝,从一开始应聘的那把椅子,到他仆人对他的态度等可以看出,另外一个是在南部的时候那些白人根本不鸟他什么音乐家的身份,就把他当黑奴来看,歧视他。第三种就是Tony,他既不左,也不右,他就把雪梨当一个普通的朋友,尤其是在车上让他吃鸡翅那段特别有趣。其实这也在映射现在社会的一个现象,我们经常会有一些什么助捐活动,什么体验活动,把穷人孩子带去有钱人家里去生活体验,看他们的表现,其实这也是一种“歧视”,真正的不歧视,就是想Tony那样,心中没有那个颜色。
随便瞎扯两句,上一次写观后感,应该还是再读高中的时候吧,一晃快十五六年了。闻到鸽子汤的味道了,先不说了